企业为什么要做数字化转型

发布时间:2025-10-13 13:46   内容来源:网络   阅读量:11160   会员投稿

当数据成为新石油,数字化不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引言

在当今急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一家制造业企业的CEO可能清晨检查生产线,上午研究区块链资产配置,下午讨论跨境理财方案。这已不是未来图景,而是日常现实。

数据显示,中国A股上市公司在2012到2022年间,短期金融资产占比已达总资产的19.6%,长期金融资产占5.6%,而数字化转型正进一步推动这一比例上升。

当企业纷纷拥抱数字化,它们获得的不仅是生产效率的提升,更是一种全新的金融能力。这种能力正在重塑企业的资金配置逻辑,甚至重构商业世界的运作规则。

---

01 政策红利:国家战略下的数字机遇

数字化不再是企业自选的升级路径,而已成为国家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2025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数据局联合发布《2025年数字经济发展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加快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筑牢数字基础设施底座等七项重点任务。

这份文件指明了数字经济发展的方向: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主线,完善数据产权制度,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政策导向清晰地表明:国家正全力构建数字中国的四梁八柱,而企业数字化转型则是这些政策落地实施的关键载体。

仅隔半年,2025年10月,国家发改委、国家数据局、财政部再联合推出《关于加强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培育的若干措施》。

十大举措旨在培育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让更多企业在数字经济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这些企业被明确定义为“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场景创新、数据价值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型市场主体。

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正在形成规模效应,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全方位的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持。在这一背景下,企业推进数字化已不仅是提升竞争力的商业决策,更是顺应国家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

02 数据要素:从经营流水到融资凭证

在传统信贷模式下,中小微企业由于“缺乏传统信贷记录”、“轻资产、缺抵押”,长期面临融资难题。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上线,正将数据信用转化为企业的融资活水。

截至2025年8月末,江苏省22家接入银行通过该平台累计为1.1万户企业授信780.9亿元,发放贷款774.8亿元。

平台通过整合企业“水费、电费等多维经营数据”,为银行构建直观的企业经营稳定性画像,以数据信用填补传统信贷担保缺口。

数据要素正在量化企业的无形价值,为资产定价提供科学依据。2025年7月,“天风中投保应收账款2期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成功发行。

该产品创新引入了“中投保信裕供应链金融平台业务数据”,通过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交易信息、履约记录等数据,将原本难以量化的企业经营能力、资产价值等无形要素转化为可评估的指标。

数据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融资环节,更贯穿企业全生命周期。它能够“协助构建信用画像,打破中小微企业融资信用壁垒”。

通过打通税务、社保、海关、电商等跨部门数据,推动信用信息从“分散孤立”向“聚合共享”转变,金融机构能够勾勒出小微企业真实的经营全貌,精准构建“信用画像”。

03 金融化趋势:数字技术驱动的资产配置变革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直接结果是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的显著变化。学术研究将这种机制归纳为两条路径:投资渠道拓宽和信息能力增强。

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数据显示,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后,短期金融配置会显著上升0.61个百分点,长期配置上升0.14个百分点。这一变化虽看似微小,但放在数万家企业总量中,意味着巨大的资金流动。

区块链、AI等数字技术正重构企业获取金融服务的渠道。State Street的研究发现,近60%的机构计划在未来一年内增加其数字资产配置,而整体敞口预计到2028年将翻一番。

更引人注目的是,到2030年,大多数机构预计其投资中有10%至24%将被代币化。

这种金融化趋势背后是数字技术带来的透明度提升与成本下降。机构投资者提到的主要好处包括更高的透明度(52%)、更快的交易执行(39%),以及更低的合规成本(32%)。

近一半的受访者预计,随着区块链基础设施提升交易结算和报告效率,成本节省将超过40%。

企业金融化呈现短期偏好与长期战略的悖论。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短期金融资产的推动作用更强,说明企业还是更喜欢随时能变现的资产。

而不同所有制企业在数字金融化路径上也存在差异——国有企业更偏好短期流动性,而民营企业更愿意借助数字工具去做长期投资。

04 风险与挑战:数字浪潮下的暗流涌动

数字化转型绝非一帆风顺。随着企业数字化程度加深,安全和数据隐私问题成为限制企业AI价值潜力的两大关键挑战。

毕马威中国的报告指出,许多科技企业仍缺乏清晰的AI战略、实施计划、技术基础设施和信任框架。这些问题在更广泛的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同样存在。

数据驱动的金融化进程带来新的风险类型。当企业掌握了更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它们往往不再满足于把钱放在银行账户里,而是更愿意去配置一些短期理财、债券,甚至股票和私募基金。

这种转变使得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更加复杂,既可能是利润增长点,也可能是风险源。

从宏观视角看,企业金融化可能带来“脱实向虚”的风险。当企业资金大量流向金融市场,而不是投入主业,短期看利润可能增长,长期却可能损害实体经济的竞争力。

对于监管来说,如何平衡鼓励企业利用数字化提升资金效率与防范它们过度“炒钱”成为一项挑战。

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还需应对人才与专业知识瓶颈。毕马威中国技术和新经济管理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高人伯指出,企业需“在战略层、职能层、基础层协同发力,将AI融入关键价值流和工作流程”。

同时,建立以AI为中心的技术栈,包括基础设施、数据、模型和应用程序等。

05 实践路径: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阶梯模型

面对数字化的浪潮,企业如何系统性地推进转型?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的《场景化、图谱化推进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参考指引(2025版)》提供了方向。

该指引强调“场景化、图谱化”推进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建议企业参考做好场景解决方案培育、供需对接、标准研制应用等相关工作。

企业数字化转型应遵循“数据要素化—业务场景化—能力平台化”的渐进路径。在这一过程中,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价值首先被释放,进而赋能具体业务场景的数字化改造,最终形成可复用的数字化能力平台。

对于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存在显著差异。State Street的报告发现,40%的金融机构现在运营专门的数字资产团队,而近三分之一的机构已经将区块链和代币化纳入其更广泛的数字化转型计划中。

这种差异也体现在地域分布上——东部地区的企业,因为金融市场更成熟,更容易把数字化红利转化为长期投资。而中西部的企业,数字化主要帮它们解决现金管理问题,于是短期金融配置更快上升。

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构建多维度能力体系。毕马威中国的报告建议,企业需“在战略层、职能层、基础层协同发力”,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更卓越的端到端员工和客户体验。

06 未来展望:数字时代的企业价值重构

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企业数字化转型将呈现更多元化的趋势。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互补技术将加速区块链的机构采用。

超过一半的受访高管认为生成性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是互补技术,将加速区块链的机构采用。State Street的首席产品官Donna Milrod表示:“我们看到客户围绕数字资产重新构建他们的运营模型”。

数据要素将在金融领域释放更大能量。一方面,更多“看不见的价值”将被数据照亮,更多“被忽略的信用”将被数据激活;另一方面,金融服务也将在数据的驱动下,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赋能”的转变。

未来企业的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其数字化能力与金融化能力的协同效应。数字化转型对短期金融资产的推动作用更强,说明企业还是更喜欢随时能变现的资产。

而长期看,数字化能帮助企业配置更多战略性资产,比如股权和长期债券。

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将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强支撑。国家正统筹“东数西算”工程与城市算力建设,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优化算力资源布局,推动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

加快统一目录标识、统一身份登记、统一接口要求等标准规范建设,抓好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先试先行。

---

站在数字经济的入口,我们目睹一场无声革命正重塑商业基因。江苏的那家摩托车零配件制造企业,仅用3天就获得150万元贷款,靠的不是厂房设备抵押,而是12个月资金流数据转化的信用。

上海一家科技公司可能正在通过区块链配置代币化资产,而河北的制造企业则依照数字化转型参考指引重构生产线。

数字化不再只是工具,而是企业的新循环系统——数据如血液般流动,滋养决策的每个细胞,激活价值的每次跃迁。真正的转型成功,不是拥有最先进的系统,而是当数据信用成为企业的融资凭证,数字洞察成为竞争的护城河,算法能力成为创新的源泉。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将重塑自己的身份——他们既是生产者,也是分析师;既是服务提供者,也是数据解读者;既是价值创造者,也是风险管理者。

作者:焦涌  博士,海南省管理现代化研究会会长、民盟海南省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会长

当数据成为新石油,数字化不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引言

在当今急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一家制造业企业的CEO可能清晨检查生产线,上午研究区块链资产配置,下午讨论跨境理财方案。这已不是未来图景,而是日常现实。

数据显示,中国A股上市公司在2012到2022年间,短期金融资产占比已达总资产的19.6%,长期金融资产占5.6%,而数字化转型正进一步推动这一比例上升。

当企业纷纷拥抱数字化,它们获得的不仅是生产效率的提升,更是一种全新的金融能力。这种能力正在重塑企业的资金配置逻辑,甚至重构商业世界的运作规则。

---

01 政策红利:国家战略下的数字机遇

数字化不再是企业自选的升级路径,而已成为国家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2025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数据局联合发布《2025年数字经济发展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加快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筑牢数字基础设施底座等七项重点任务。

这份文件指明了数字经济发展的方向: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主线,完善数据产权制度,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政策导向清晰地表明:国家正全力构建数字中国的四梁八柱,而企业数字化转型则是这些政策落地实施的关键载体。

仅隔半年,2025年10月,国家发改委、国家数据局、财政部再联合推出《关于加强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培育的若干措施》。

十大举措旨在培育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让更多企业在数字经济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这些企业被明确定义为“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场景创新、数据价值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型市场主体。

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正在形成规模效应,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全方位的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持。在这一背景下,企业推进数字化已不仅是提升竞争力的商业决策,更是顺应国家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

02 数据要素:从经营流水到融资凭证

在传统信贷模式下,中小微企业由于“缺乏传统信贷记录”、“轻资产、缺抵押”,长期面临融资难题。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上线,正将数据信用转化为企业的融资活水。

截至2025年8月末,江苏省22家接入银行通过该平台累计为1.1万户企业授信780.9亿元,发放贷款774.8亿元。

平台通过整合企业“水费、电费等多维经营数据”,为银行构建直观的企业经营稳定性画像,以数据信用填补传统信贷担保缺口。

数据要素正在量化企业的无形价值,为资产定价提供科学依据。2025年7月,“天风中投保应收账款2期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成功发行。

该产品创新引入了“中投保信裕供应链金融平台业务数据”,通过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交易信息、履约记录等数据,将原本难以量化的企业经营能力、资产价值等无形要素转化为可评估的指标。

数据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融资环节,更贯穿企业全生命周期。它能够“协助构建信用画像,打破中小微企业融资信用壁垒”。

通过打通税务、社保、海关、电商等跨部门数据,推动信用信息从“分散孤立”向“聚合共享”转变,金融机构能够勾勒出小微企业真实的经营全貌,精准构建“信用画像”。

03 金融化趋势:数字技术驱动的资产配置变革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直接结果是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的显著变化。学术研究将这种机制归纳为两条路径:投资渠道拓宽和信息能力增强。

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数据显示,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后,短期金融配置会显著上升0.61个百分点,长期配置上升0.14个百分点。这一变化虽看似微小,但放在数万家企业总量中,意味着巨大的资金流动。

区块链、AI等数字技术正重构企业获取金融服务的渠道。State Street的研究发现,近60%的机构计划在未来一年内增加其数字资产配置,而整体敞口预计到2028年将翻一番。

更引人注目的是,到2030年,大多数机构预计其投资中有10%至24%将被代币化。

这种金融化趋势背后是数字技术带来的透明度提升与成本下降。机构投资者提到的主要好处包括更高的透明度(52%)、更快的交易执行(39%),以及更低的合规成本(32%)。

近一半的受访者预计,随着区块链基础设施提升交易结算和报告效率,成本节省将超过40%。

企业金融化呈现短期偏好与长期战略的悖论。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短期金融资产的推动作用更强,说明企业还是更喜欢随时能变现的资产。

而不同所有制企业在数字金融化路径上也存在差异——国有企业更偏好短期流动性,而民营企业更愿意借助数字工具去做长期投资。

04 风险与挑战:数字浪潮下的暗流涌动

数字化转型绝非一帆风顺。随着企业数字化程度加深,安全和数据隐私问题成为限制企业AI价值潜力的两大关键挑战。

毕马威中国的报告指出,许多科技企业仍缺乏清晰的AI战略、实施计划、技术基础设施和信任框架。这些问题在更广泛的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同样存在。

数据驱动的金融化进程带来新的风险类型。当企业掌握了更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它们往往不再满足于把钱放在银行账户里,而是更愿意去配置一些短期理财、债券,甚至股票和私募基金。

这种转变使得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更加复杂,既可能是利润增长点,也可能是风险源。

从宏观视角看,企业金融化可能带来“脱实向虚”的风险。当企业资金大量流向金融市场,而不是投入主业,短期看利润可能增长,长期却可能损害实体经济的竞争力。

对于监管来说,如何平衡鼓励企业利用数字化提升资金效率与防范它们过度“炒钱”成为一项挑战。

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还需应对人才与专业知识瓶颈。毕马威中国技术和新经济管理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高人伯指出,企业需“在战略层、职能层、基础层协同发力,将AI融入关键价值流和工作流程”。

同时,建立以AI为中心的技术栈,包括基础设施、数据、模型和应用程序等。

05 实践路径: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阶梯模型

面对数字化的浪潮,企业如何系统性地推进转型?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的《场景化、图谱化推进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参考指引(2025版)》提供了方向。

该指引强调“场景化、图谱化”推进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建议企业参考做好场景解决方案培育、供需对接、标准研制应用等相关工作。

企业数字化转型应遵循“数据要素化—业务场景化—能力平台化”的渐进路径。在这一过程中,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价值首先被释放,进而赋能具体业务场景的数字化改造,最终形成可复用的数字化能力平台。

对于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存在显著差异。State Street的报告发现,40%的金融机构现在运营专门的数字资产团队,而近三分之一的机构已经将区块链和代币化纳入其更广泛的数字化转型计划中。

这种差异也体现在地域分布上——东部地区的企业,因为金融市场更成熟,更容易把数字化红利转化为长期投资。而中西部的企业,数字化主要帮它们解决现金管理问题,于是短期金融配置更快上升。

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构建多维度能力体系。毕马威中国的报告建议,企业需“在战略层、职能层、基础层协同发力”,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更卓越的端到端员工和客户体验。

06 未来展望:数字时代的企业价值重构

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企业数字化转型将呈现更多元化的趋势。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互补技术将加速区块链的机构采用。

超过一半的受访高管认为生成性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是互补技术,将加速区块链的机构采用。State Street的首席产品官Donna Milrod表示:“我们看到客户围绕数字资产重新构建他们的运营模型”。

数据要素将在金融领域释放更大能量。一方面,更多“看不见的价值”将被数据照亮,更多“被忽略的信用”将被数据激活;另一方面,金融服务也将在数据的驱动下,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赋能”的转变。

未来企业的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其数字化能力与金融化能力的协同效应。数字化转型对短期金融资产的推动作用更强,说明企业还是更喜欢随时能变现的资产。

而长期看,数字化能帮助企业配置更多战略性资产,比如股权和长期债券。

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将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强支撑。国家正统筹“东数西算”工程与城市算力建设,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优化算力资源布局,推动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

加快统一目录标识、统一身份登记、统一接口要求等标准规范建设,抓好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先试先行。

---

站在数字经济的入口,我们目睹一场无声革命正重塑商业基因。江苏的那家摩托车零配件制造企业,仅用3天就获得150万元贷款,靠的不是厂房设备抵押,而是12个月资金流数据转化的信用。

上海一家科技公司可能正在通过区块链配置代币化资产,而河北的制造企业则依照数字化转型参考指引重构生产线。

数字化不再只是工具,而是企业的新循环系统——数据如血液般流动,滋养决策的每个细胞,激活价值的每次跃迁。真正的转型成功,不是拥有最先进的系统,而是当数据信用成为企业的融资凭证,数字洞察成为竞争的护城河,算法能力成为创新的源泉。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将重塑自己的身份——他们既是生产者,也是分析师;既是服务提供者,也是数据解读者;既是价值创造者,也是风险管理者。

作者:焦涌  博士,海南省管理现代化研究会会长、民盟海南省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会长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资讯信息,所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文章内容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站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