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冠军杨倩:用体育精神致敬英雄

发布时间:2025-09-13 15:27   内容来源:新华网   阅读量:11987   

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英雄回家,庄严肃穆。

12日,载运第十二批30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267件遗物的中国空军专机降落于此,烈士遗骸迎回仪式随后在机场举行。

东京奥运会“首金”获得者杨倩当天站在迎接队伍之中。她和各界代表一起,等待英雄归来。她说,志愿军烈士们不畏强敌、英勇作战的精神,深深激励着当代运动员在赛场上顽强拼搏、为国争光。

9月12日,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这是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接运烈士遗骸回国的运-20专机在4架歼-20飞机伴飞护航下即将降落。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在沈阳人民广场迎接英雄回家的升旗仪式现场,和少先队员齐声高唱国歌;在当天的仪式上目送礼兵护送烈士遗骸棺椁上灵车、遗属用泪眼迎接亲人……杨倩被庄严的一幕幕深深打动,“心情非常激动,也非常感动”。

“赛场就如同战场一般,志愿军烈士们身上不畏强敌、艰苦作战、不畏生死、顽强拼搏的勇气和决心,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一到赛场上,我们就要拿出十足的信心,做好万全准备去迎接每一场比赛,为祖国和人民赢得更多的荣誉。”杨倩说。

先辈的枪守护国土,运动员手中的枪捍卫祖国荣誉。先辈在冰天雪地中坚守阵地,运动员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在杨倩看来,体育是和平年代没有硝烟的战争,虽然时代不同,但为国争光的信念是相通的。“先辈们在战场上的勇气和决心,也同样适用于竞技场上对于荣耀的坚守。”杨倩说。

射落东京奥运会首枚金牌、10米气步枪混合团体金牌的杨倩,常被问到“首金精神”是什么。在她看来,它不仅是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射击项目总是奥运第一个开赛,那种“打头阵”的压力,会让队员们在备战时莫名紧张。“正是这种压力,淬炼出我们骨子里的斗志——就像许海峰前辈们那样,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射击不是端起枪就打,而是一场持久战。摆姿势、控动作,最难熬的是50米小口径的跪姿训练——枪皮带勒住左臂,血液不通,整条胳膊从刺痛到麻木。杨倩说,一年下来训练时长达到2000个小时、重复举枪8万次、打掉5万发子弹。

数字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坚持。身着重达十多斤的射击服、举起约十斤重的枪,杨倩直言训练常常是枯燥无聊的,“但正是因为日积月累的训练和坚持,才能够保证我们每一次击发的质量,才能精准地命中十环。”

小时候的杨倩,并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梦,直到射击队的教练来学校选材,这项运动才闯入她的生活。“教练让我们做了一些测试,他告诉我,我的眼神‘不怯场’,或许适合射击。”进入体校训练后,杨倩第一次看到师兄师姐们端着枪训练,看到子弹“砰”地击穿靶纸,觉得酷极了。从此,一支气步枪承载起她的梦想。

如今,杨倩是清华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她尝试通过演讲、公益活动将体育的精神、家国的情怀传递出去。得知一个女孩因为自己的故事走上射击生涯时,她确信,“子弹终会落下,但精神可以一直飞向更远的地方。”

“烈士们用生命和热血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和平的年代,作为青年人的我们,更应该勇于担当职责和使命。”杨倩说,“无论在各行各业,我们都能发挥出小小的力量,团结一致、携手共进。”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资讯信息,所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文章内容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站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热门图文